沙棘(Hippophae rhmnoides)又名醋柳,胡颓子科沙棘属,落叶灌木或小乔,耐寒抗旱,耐土壤贫瘠,根系发达,有根瘤。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,中国分布面积最大,种类最多。沙棘的果实和叶中含有很高的生物活性物质,医药及日化工业开发价值很高,并具有治理水土流失的生态价值,是干旱地区主要造林先锋树种和致富经济树种。传统沙棘果小,采摘困难,制约了沙棘的综合开发利用。我国最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引进俄罗斯大果沙棘,最近3年来,库尔勒市引种、繁育和栽培大果沙棘的工作进展迅速,目前已在库尔勒是东山浅山区推广栽植了333.33余hm2,培育出的大果沙棘共同特点是:无刺或少刺,果大,鲜果百粒质量55~60g,产量达15 000 kg·hm-2。库尔勒市属于典型的沙漠边缘干旱地区,降雨量稀少,库尔勒市大果沙棘引种及栽培技术的成功,将为新疆其它同类型地区推广栽植大果沙棘提供了技术保障。
1 嫩枝扦插育苗技术
1.1苗床准备 苗床采用3层结构:基础层在最下面,为35~40 cm的河卵石或炉灰渣;基础层之上为营养基质层,厚度20~25 cm,材料为草炭土或腐殖质土,一般用团粒结构好的土壤掺入有机肥、化肥及10%左右河沙配成,主要为插条提供养分;在基质层以上为扦插层,由4~5 cm厚的河沙或风沙土铺成。
1.2插条选择 选择1a生生长旺盛的半木质化枝条作插条,枝条呈棕绿色,柔软弹性好。
1.3扦插 插穗长度一般为15 cm左右,茎粗0.4~0.5 cm,用嫁接刀或单面刀片削出斜切口,切口要平滑,在距切口上缘0.3~0.5 cm处留1个芽。将插条顶部生长点及3~5个叶片留下,其余叶片剪掉。修剪后的插条及时将切口部位浸放在盛水容器中。扦插前,用500mg·kg-1的吲哚丁酸将插条浸泡12h, 扦插株行距为4 ×4 (cm),扦插500条·m-2。扦插深度以3 cm左右为最佳。
1.4扦插苗管理
1.4.1温湿度控制 插条生根前,也就是扦插后10多天,湿度要保证在90%~100%,使扦插棚内呈雾状,温度控制在25~30 ℃。10~12 d后长出不定根,永久性根也陆续生出。此时湿度保持在70%~80%,温度保持在20~25 ℃。
1.4.2施肥及病虫害防治 扦插苗生根后,中期对养分需求相对较多,因此当植株叶片色变淡,生长势弱时,要追施N肥;P肥在做床整地时应施足,中期不必追磷;当叶尖及叶边缘变黄,只有叶片中部为绿色时应叶面喷施K肥。病虫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,在扦插前对育苗床用百菌清和根必治进行消毒;苗木生育期,应针对病虫害种类及生长密度及时喷洒相应的杀虫、杀菌剂,保证苗木正常生长。
1.5炼苗 插条生根1个月后,白天逐步揭开棚膜,让幼苗适应外界的气温和湿度,2个月后,可以去掉棚膜,让幼苗在露天环境下锻炼。在这一过程中,适当减少喷灌的次数和水量,有利于幼苗根系生长健壮。
2 集约丰产栽培技术
2.1土壤的选择 土壤以土质疏松、透气性良好、PH值8~9碱性、含盐量5%的风沙盐土为宜,选择水源足、地势平缓或平坦的土地建园,不宜在低洼处建园。
2.2沙棘品种的选择 选择果实大(单果重0.5g以上)、产量高(平均单株产量2kg以上)、无刺或软刺大果沙棘的嫩枝扦插苗或根蘖苗,以保持原品种的性状及区分雌雄株。
2.3栽植密度及雌雄株配置 一般以产果为目的的沙棘地,采用滴灌技术,株行距采用2×4 (m);以采条为目的采穗圃,株行距采用1×3(m)。沙棘为雌雄异株,雌雄比例及配置方式对果实产量影响较大。若雄株花粉量大则雄株比例可小些,反之比例应大些,一般雄株和雌株比例以1:9为宜。
2.4土壤管理 大果沙棘结果前,可充分利用行间空地间种牧草、豆科植物等矮杆作物,以增加效益。沙棘地每年需中耕多次,深度为4~5 cm,以不损伤沙棘的水平根系为原则。
2.5肥水管理 大果沙棘产量高,灌水和施肥对其产量的影响十分明显。在定植沙棘苗木时,应灌足底水,生长季节视墒情确定浇水次数。浇水4次/年,分别在萌芽期、生长前期、生长后期及入冬前进行。大果沙棘在生长前期施N肥较多,后期则施P、K肥比较多。据试验,沙棘对肥料种类需求比例为N:P:K= 1:2:1。施磷酸二胺75~105kg·hm-2,穴施50g左右;钾肥38~45 kg·hm-2,穴施25g左右。
2.6合理修剪 沙棘幼树期为保持树势平衡,可作适当修剪,保留萌发的3大枝作骨干枝,疏除过多枝条。进入结果期时,每年休眠期进行修剪,首先剪去枯枝、病虫枝,然后清除徒长枝、交叉枝、过密枝等。当树龄过大(15a生以上)、枝条老化、生长明显衰退时,要进行复壮修剪,即保留1个轴生枝,其余枝条全部剪掉,促进枝条重新萌发,以恢复树势。